文明交融美美與共,開放交流共贏未來
10月9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發布智庫報告《文明交融論——基于突出特性與價值立場的中華文明新主張》。文明交融論駁斥“修昔底德陷阱”,破解“文明沖突論”,以中華文明自身發展脈絡為例,向世界展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新模式,表明文明與文明之間,沖突絕非宿命,只有摒棄傲慢與偏見,秉持平等和尊重,在交流互鑒中碰撞,文明才能煥發新生。文明交融論的主張,正如費孝通老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開放包容,推動文明多樣性的共贏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開放包容與文明多樣性共贏成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明以深厚底蘊和交融特性,在全球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從歷史教訓中,我們認識到閉關鎖國的危害,因此堅持開放政策成為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積極參與全球經濟貿易及文化交流,如“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僅促進經濟雙贏,還深化文化互動。中華文明倡導兼容并蓄,通過國際組織和文化交流項目,展現文明多樣性價值,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開放包容不僅帶來發展紅利,還引領文明多樣性新局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動能。 以人為本,共享文明發展成果的實踐之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經濟、文化、生態及服務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暖心服務與高效管理相結合,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務便利性和舒適度,同時注重人文關懷,是提升城市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式,如貴州“村BA”籃球賽和上海“文化走親”活動,豐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生態環境建設亦不可忽視,各大城市通過綠化、治污等舉措,改善環境質量,并發起市民參與計劃,塑造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氛圍。以人為本,共享文明發展成果需注重人民實際需求,融合文化創新、暖心服務與生態環保,讓市民在各方面受益,共同邁向文明、和諧、美好的未來。 創新傳承,中華文明鑄就現代輝煌。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瑰寶燦若星辰。從先秦諸子到唐詩宋詞,從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學,五千年的沉淀賦予我們無盡的智慧與勇氣。在全球化浪潮中,深入領會并勇于創新中華文明,成為鑄就現代輝煌的關鍵。文化瑰寶歷經變遷,依舊輝煌。經典之作如《資治通鑒》《史記》,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珍貴資料和思想支撐,顯示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面對“全盤西化”沖擊,中華文明展現堅韌與卓越。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曾遭遇文化沖擊,但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現代化融合,中國不僅立足世界舞臺,更在多個領域占據領軍地位,中華文明再次煥發生機。 當今世界,國際秩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風云變幻的今天,文明交融論主張“以交融化解沖突,以對話抵消對抗,以理解代替誤解”,一方面指明了未來文明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順應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力避沖突與誤解,謀求發展共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