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古村落,留住“活著”的歷史
以傳統建筑為依托的傳統村落,承載了鄉村生產生活的悠久歷史和智慧結晶,是展現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窗口。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召開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努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開始探索傳統村落保護。2003年中國正式啟動了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工作,此舉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開端。2012年,國家印發指導意見,公布首批傳統村落名錄,保護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23年,住建部印發通知,要求加強保護利用示范工作,打造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范區。截至目前,我國共有815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并實施了掛牌保護,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通過不懈努力,一部分古村落得到了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保護,實現了當地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雙贏。但也存在一些地方忽視古舊村落的原生態系統保護,熱衷于在原址上“拆舊建新”“棄舊建新”的情況,部分已經開發的古舊村落中也存在“千村一面”的現象。 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需要強化村民參與,采取“活態保護”機制。要注重留住原居民,他們作為鄉村文化的建設者、展示者、傳播者,應當貫穿傳統村落保護的整個過程,包括對住房的建造、維護,對各項保護規章制度的實施、意見反饋等,要充分保障原住民的話語權與參與權。同時,原住民也是古村落傳統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保留他們日常生活的痕跡,才能讓村落真正充滿生機活力,比如在江南水村的河邊,村民們怡然自得地洗菜、淘米、浣洗等,這才是古村獨有的詩情畫意。 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需要凸顯地方特色,靈活確定發展思路。根據地域分布,我國有江南水鄉古村落、川滇貴漢式古村落、徽派山地古村落、閩粵古村落等等。每個古舊村落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在盤活古舊村落的過程中,應當挖掘每個村落的獨特定位,依托古舊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傳統技藝、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讓古村落“千村千面”、各具風格,充分彰顯傳統村落積淀的文化內涵和蘊藏的歷史生命,讓古村落真正成為“活著的文物、有生命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兼顧好古村落保護與自然環境、現代化建筑三者間的和諧共存關系,做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讓古村古韻擦亮鄉村幸福底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