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村落”文化,傳承歷史根脈
據新華社10月13日報道,我國共有815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并實施了掛牌保護,傳承發展5965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村落”承載著一段歷史的變遷,是祖輩們的“根”,是傳統文化的“魂”。 “村落”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傳統村落作為歷史的活化石,記錄著民族的起源、發展和變遷,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它們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世代相傳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和社會結構,是維系民族情感、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它們記錄了世代村民的生活記憶,守護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在現代化背景下,傳統村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獨特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正逐漸消失。因此,保護和傳承這些村落文化顯得尤為迫切。通過守護村落文化,不僅能夠保留民族的歷史記憶,還能為現代社會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激發創新思維,促進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確保我們的后代能夠了解和體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生活美學。 以“有形”之手護“無形”村落遺產。加大保護力度,推動活化利用。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補足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發展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持續開展“設計下鄉”,提升建筑質量安全和居住品質。突出文化傳承,加強常態化、多元化宣傳推廣,推動村史村志編寫,研究梳理傳統營建營造智慧,讓傳統村落的“文化味”更濃,“煙火味”更旺,“人情味”更足。強化制度保障,完善法規政策標準,建立多方參與的合作機制,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讓傳統村落的工作基礎更牢。此外,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保護模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形成政府、市場、民間組織和村民共同參與的保護網絡。通過這些集體智慧和努力,才能更好地確保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真正實現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的和諧共生。 邁入新時代,我們要守護“村落”文化,留住鄉愁,傳承智慧,激發創新,促進鄉村振興,讓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將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為我們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贏得尊重和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