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統村落,守護傳統文化“凈土”
近日,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召開,會議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共有815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并實施了掛牌保護,16個省份將5028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保護55.6萬棟傳統建筑,傳承發展5965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中華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傳統村落作為珍貴的農耕文明遺產,記錄了中華文明歷史的變遷與人文景觀;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文化內涵與人生智慧。保護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存優良的傳統風俗習慣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城鄉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保護為先,護住傳統村落中各類文化遺產的“形”。當前,我國傳統村落保護,一方面,政府應持續組織開展中國傳統村落調查評估,積極聽取相關領域專家及研究機構對保護傳統村落的建議、傳播觀念和方法,完善法規政策標準,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高校針對傳統村落的研究課題,可以打造綜合性平臺,筑巢引鳳,將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內高校人文學科體系,為保護傳統村落事業做好人才儲備。 利用為基,煉好傳統村落資源挖掘開發的“體”。發展才能體現傳統村落的價值,發展才能讓傳統村落傳承下去。保護傳統村落需要進一步推動活化利用,繼續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發展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在傳統村落的開發利用上應當科學規劃,盡可能保護其素顏古韻的原生態,做到“修舊如舊”,“建新如故”,最大程度的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風貌。引導村民合規化改造,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第三方評估,不斷優化生產生活配套,提升建筑質量安全和居住品質。 傳承為本,守住中華傳統村落文化承載的“魂”。傳統村落的精魂在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根本在原住民。留住原住民,避免鄉村“空心化”,才是推動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需要強化村民生活保障,通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旅游業等,帶領群眾致富,滿足村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加強常態化、多元化宣傳,積極利用數字化傳播手段,打造“線上博物館”、“網絡直播間”等新興載體,喚起當地村民對傳統村落的文化認同,串聯起血脈相融的情感紐帶;吸引更多群眾關注、參與到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播中來。 “稻壟蓼紅溝水清,荻園葉白秋日明”,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村落這一中華鄉土文化的活的載體,終將釋放其獨特光彩和魅力,喚起越來越多中華兒女對鄉土氣韻和桑梓情懷的依戀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