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事、物” ,筑牢文旅安全“防護網”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里,一些被稱為“人類禁區”的自然保護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神秘的探險魅力,成為不少人追逐的“網紅景區”。國慶前夕更是有一名視頻博主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獨自進入保護區內未開發區域的視頻,引發公眾關注和跟風前往。對此情況,應急管理部近日發出通知,要加強對“野景區”等區域的安全警示宣傳和流動巡查,嚴防違規冒險進入。 多人踏足“人類禁區”,究竟是“跟風心理”還是“求美心切”?從徐霞客到齊周華,從《岳陽樓記》到《醉翁亭記》,中國人對美景的追尋一直在路上。追溯到現代,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井噴式爆發,“流量時代”正式來臨。多種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為大眾分享生活、旅行經歷提供了便利,也帶火了一批如哈爾濱、淄博等的“網紅打卡地”。但與此同時,一些所謂的“網紅打卡地”本質上仍屬于尚未對外開放的野生景點,缺乏開發,更沒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大眾在選擇旅游景點時,應多思、多問、多看,了解地點的實際情況,心存安全意識、風險意識,警惕從眾心理、跟風心態,切勿被網絡流量所裹挾而忘記自己的旅行初心。 “打卡悲劇”事件頻出,加強平臺監管迫在眉睫。2023年,四川雅安雨城區魚鱗壩“網紅打卡地”十余名游客正在拍照打卡,突遇河道漲水多人被洪水沖走;2024年,大學生小熊夜游南京西站,爬火車拍照被高壓電弧擊中墜落,全身50%燒傷;國慶期間,“小眾探險勝地”哀牢山突然爆火,一名游客孤身闖入哀牢山外圍山林,結果滯留兩天一夜......多樁“打卡悲劇”以血淚警醒大眾,不能讓“網紅打卡地”成為“網友傷心地”。對此,社交媒體平臺在進行內容展示、推流時,應嚴格落實審核和監管責任。對于可能存在明顯安全隱患或已有科普表示存在極大風險的地點,盡早予以標注和警告,減少甚至禁止此類含有隱瞞、誤導含義的內容對平臺用戶進行推送,避免“打卡悲劇”再度發生。 “野生風物”雖美但險,助力宣管并重防患未然。“哀牢山”因其神秘色彩和小眾屬性,一經網絡投射隨即大火。然而,面對蹭熱點的網紅和大批跟風公眾,哀牢山原本穩定的管理秩序被打破,景點監管更是迎來了巨大壓力。諸如此類突然爆火的“自然風物”,政府相關部門應及時出手,以“鐵腕手段”加強宣傳監管。加大安全科普,利用各類社交媒體,發布安全須知、警示視頻,讓公眾充分認識到冒險進入“人類禁區”的嚴重后果;落實旅游和交通安全監管,加強對“野景區”的流動巡查,嚴防游客違規進入;進行規范化改造,完善景區基建,增設安全防護設施,在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平衡點,做到保護與開發并重,讓“野景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成為游客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理想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