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齡行動”撐起志愿服務“半天朱霞”
近日,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向全國的老年人致以誠摯問候。 當前,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銀發經濟”“銀發直播”等新詞匯屢屢登上社交平臺。在新征程上,要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在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和諧社會氛圍中,也能將自身所具備的技能服務社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 守住行動初心使命,撐起“時復攜筇信步登”的信仰蒼天。二十多年前,一批老專家、老教授在全國老齡委組織下來到我國的欠發達地區,他們不遠千里、跨越山海,在這里傳播知識、教授技能,只為“發揮余熱”,服務好有需要的群眾,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楊士莪院士一生“為國聽海”,91歲高齡還在為“00后”講學;102歲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原總地質師李德生同志,一生都在為祖國“找石油”……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拉鉤”踐行這種“二十年不許變”的理想信念加入“銀齡行動”,延續關心下一代的情懷。所謂“華發如銀,奉獻成金”,所謂“人老心不老”,說的就是千千萬萬個“銀齡”腳在走,心不變,最終繪就“同心圓”。各級政府需要重視“銀齡”群體和這項行動,持續深入開展廣泛宣傳動員,不斷拓寬參與渠道、搭建交流平臺,在廣大社會面上掀起一波熱潮,讓更多“大義先生”與“慈愛奶奶”能夠參與進這項行動中來。務必要做好后方保障,強化“銀齡行動”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密切關注廣大“銀齡”群體的健康狀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姿態回應他們的各種需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與欠發達地區做好溝通協調,讓志愿者擁有一個良好的服務環境,解決后顧之憂。 擦亮志愿服務名片,撐起“天工人巧日爭新”的嶄新藍天。新時代以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站在新的起點,正在大踏步邁進新征程。我國志愿服務事業以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以及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條件為基礎,在狠抓特色、精育項目的模式下,志愿服務管理更加精細化、體系化。回望“銀齡行動”二十多年的山一程,水一程,其實就是我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縮影。看數據,700余萬老年志愿者敢于擔當,4000多個援助項目落在實處,4億多人次群眾從中受益。找改變,項目越來越新,政策越來越實,制度越來越好。新時代的“銀齡行動”,首先要立足群眾需求,關注欠發達地區群眾的真正所需、所求、所想,推出一批讓群眾可感可及的項目,鼓勵有條件、有經驗的老年人參與到基層治理,讓“新法子”與“土方子”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健全基層治理制度,推進基層民主進程。其次要爭做示范、樹立典型,“銀齡行動”的參與主體、服務對象、服務范圍都不盡相同,倘若千篇一律,既不切實際,也難以持續。一方面,要讓每位老年人都能做擅長事、成得意作,將各自專長融入到地域發展規劃中,真正實現供需匹配,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巧借“五老”群體的表率作用,報名一個,動員一批,在行動中形成“獨特風景”。最后要常常“回頭看”,反思總結行動中遇到的問題,將其作為專題研究,為提升“銀齡行動”品牌內涵注入新活力。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在我們看到千千萬萬個“銀齡”志愿者匠心堅守、用力生活、用心付出的時候,也要明白老有所為的背后應當是老有所依和老有所養。希望更多人能關注到“銀齡”群體,讓下一代的“半天朱霞”也能為老年人撐起一片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