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水資源配置,筑牢水安全屏障
9月24日,以“共促未來水安全”為主題的第三屆亞洲國際水周在北京開幕。水利部數據顯示,我國在近十年經濟規模幾乎翻一番的情況下實現了用水總量的零增長。這背后意味著是我國對于水資源管理的理念變革和政策措施的有效執行。 十年來,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我國首先確立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這不僅是對過去粗放式用水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在此前提下讓我國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初步形成了“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大大增強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南水北調工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范項目,它有效地解決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另外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到達90%,這不僅顯著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也體現了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上的堅定決心。 十年來,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關于灌區現代化建設和改造,引入了數字化技術,實現農田灌溉的自動化、高效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管理。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灌溉的精確度,也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還可以通過實時監控土壤濕度、氣象條件等數據,幫助農民更好地打理農作物,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成的大中型灌區超過7000處,灌溉面積達到10.75億畝,灌區有效地保障了糧食產量,也緩解了水資源的壓力。 十年來,水利治理能力實現系統性提升。我國推行了河長制、湖長制,來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水土流失等問題。河長制和湖長制的實施,明確了各級人員在水資源保護中的責任,建立起了責任制和考核機制,來確保各項保護措施的落實。這些努力讓江河湖泊的面貌恢復了原樣,還有關于華北地下水超采的問題也得到了控制,讓地下水位整體回升,讓許多曾經干涸的泉眼重現生機,這些制度對生態環境的恢復有重要意義。北京市通過嚴格的治理,成功的恢復了一些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貢獻。 邁入新征程,貫徹新理念。我們應當繼續把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護上當成重心,要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讓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可以通過立法來明確水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和轉讓權,或者健全市場化的水資源的交易體系,讓水資源在不同用戶之間的合理流動;同時注重科技創新,推廣節省水技術和設備的應用,讓社會整體的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通過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社會共治,努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