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農業振興“新契機”
近日,自然資源部宣布全國耕地面積實現“三連增”,自2023年以來,南方省份耕地面積凈增加739萬畝,扭轉了耕地“南減北增”局面。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耕地面積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正如古人所云:“禾苗點滴,春耕秋收。”耕地不僅是種植糧食的場所,更是農業發展與農民生計的根本保障。耕地的充足與否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關系到億萬農民的生計。近年來,隨著我國耕地面積的持續增加,糧食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為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奠定了基礎。隨著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入,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實施使耕地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保障了糧食的持續供應。 耕地面積是促進區域發展的關鍵因素。充足的耕地面積使各地區能夠實現糧食自給,降低對外部供應的依賴,增強區域經濟的穩定性。同時,合理的耕地配置推動農業多樣化,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活力。此外,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因耕地面積的增加能夠吸引勞動力回流或遷入,改善人力資源配置。通過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有助于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同時合理的耕地管理能夠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性。此外,耕地面積的擴展還伴隨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灌溉和交通設施,進一步提升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把握機遇,促進南方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把握契機,可從多方面著手:首先,科學規劃耕地利用,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南方土地肥沃,優先發展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其次,推廣智能農業和精準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第三,政府應繼續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培訓,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此外,發展農業合作社以集約化經營,降低成本并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強調生態保護,推廣有機種植和循環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和灌溉系統,提高生產效率;最后,培養農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其環保和資源節約意識。為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可持續發展邁向新臺階。 “農”,天下之大業也!耕地面積增加可以更好地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從而實現糧食安全與生態平衡的雙重目標。充足的耕地為多樣化的作物種植提供了保障,使農民能夠靈活應對市場需求,提升生產效率。同時,耕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可持續發展,農業不僅能夠迎來豐收的春天,更能為億萬農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