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近日在敦煌隆重開幕,匯聚了來自5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800余名嘉賓。本屆博覽會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旨在弘揚絲路精神,推動文化交流,并在全球范圍內凝聚廣泛共識。這一文化盛會的舉辦,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獨特魅力,也為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寶貴機遇。 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歷經千年滄桑而愈發璀璨奪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時代課題,指明了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中華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底蘊,不僅賦予了中國人強烈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更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提供了堅實支撐。 以自信自立為錨,錨定“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底氣。從孔孟之道到仁政德治,從“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共同富裕,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一直賡續,也是指導中國人向上向善的“當家經”。也因此,對自身文化油然而生的認同與自豪可以產生無窮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中國人挺直腰板屹立在民族之林。現今,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42項,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6833家。種種數據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譜系在不斷擴張。唯自信才能自立,唯自立方能自強。堅持自信自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精神特質,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標識。秉持自信自立,中國人前行的腳步更加鏗鏘。 以守正創新為舵,葆有“坐穩興悠哉”的朝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守護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內核和本質;創新,創的是方式方法。“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必須做好固本培元,牢牢把握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借助科技這一“加速器”,優化文化呈現的手段途徑。從全面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考古項目,到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等重大保護工程,再到以數實融合為契機造成的“博物館熱”。新時代新征程賦予新使命,可以看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步步為“贏”。 以胸懷天下為帆,肩負“百川東入海”的豪氣。兼容并包、博采眾長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征。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堅持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類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開放對話是雙向互動的,中國也一直崇尚美美與共的價值觀念。一帶一路促進的文化交流融合,各個文化論壇和文化博覽會的次第召開,既有助于中國向各國更好講述中國故事,也有利于各國深刻感悟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精彩。查并舍者誰清可喜,各家之竹翠相交。各國文化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中國提供的交流平臺也不是“競技場”,而是“茶話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分享文化成果自然而然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在當今這個風云激蕩、歷史交匯的節點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抓住時代機遇,把握時代脈搏,綻放時代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