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8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總書記圍繞“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明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善于匯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新征程上,“人民”二字醒目鮮明、重若千鈞。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感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矢志不渝為民奮斗的初心使命,擦亮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底色,根植于民、求智于民、以民評效,讓改革強音與人民聲音同頻共振,奮力書寫全面深化改革民生華章。 根植于民,將群眾的“急難愁盼”抓在手上,站穩“改革為了人民”根本立場。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使改革精準對接民心所向。從推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到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從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到改革完善轉向事務管理制度機制……一計一策見證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藍圖不斷拓展。廣大黨員干部要牢牢站穩人民立場、根植人民情懷,主動走到群眾身邊、摸清群眾所需所盼、所思所怨,將“人民利益”時刻置頂、將“急難愁盼”重點標注,聚焦就業、入學、住房、托幼養老等老百姓牽腸掛肚的“關鍵小事”,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用力以實際行動詮釋“改革為了人民”是“國之大者”。 求智于民,將群眾的“首創精神”放在心上,匯聚“改革依靠人民”磅礴偉力。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戲必須大家唱,依靠群眾是搞好改革的基本方法”。從醫改“三明模式”到新時代“楓橋經驗”,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枚印章管到底”……來自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新力不斷為改革藍圖增墨添彩。人民群眾身處實踐最前沿,對實踐變化感知最敏銳、感受最深切,意見建議也最管用,用好群眾智慧和力量是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走得通、行得穩的重要法寶。立足新起點,廣大黨員干部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推動改革中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切忌“蜻蜓點水”,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力,充分匯聚“改革依靠人民”的磅礴偉力,進而最大程度實現“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 以民評效,將群眾的“美好向往”落在實上,繪就“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時代圖景。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長江之濱天藍水清的“生態之卷”、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教育之卷”、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醫療之卷”……我們黨始終用心回應人民期盼,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視為改革的初衷和堅守。展望未來,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需求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從群眾生活的痛點堵點難點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將群眾“急難愁盼”轉化為改革責任清單,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標準檢驗改革成效,著力擴大改革受益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以實干實績實效繪就“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時代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