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文物是泱泱中華幾千年文化載體,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歷史文脈,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新光彩。 描繪“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的“千年綺夢”,堅定文化自信,汲取文化精髓。文化自信關系到民族的精神獨立性,我們要對民族文化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堅守。從低吟著千年前故事的巍峨長城到“世界屋脊明珠”布達拉宮,從“一片甲骨驚世界,蕞爾一邑震寰宇”的殷墟遺址到古韻與今風交融的都江堰。五千多年的文明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特有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古語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中感悟豐富的修身處世、治國理政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這些可以幫我們更深刻的感悟中華文明,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 繪就“文脈悠遠,與古為新”的傳承底色,不斷研究挖掘,留住時代肌理。文物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結晶和載體。它們珍貴稀有,脆弱易損,一旦破壞,不可再生。所以,保護是弘揚文華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幾次考察石窟指出:“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筑、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莫高窟是包含建筑、壁畫、雕塑、書法、舞蹈等多門類藝術,是包含醫學,天文,算術等百科全書,是一處具有全世界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逐一研究,細細挖掘歷史文物價值,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承文化。 書寫“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開放篇章,秉持包容開放,換發時代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就要求把文物和時代相結合,把繼承和弘揚相聯系,發揮出新的生命力。比如出版通俗讀物,舉辦藝術展覽,以及利用數字技術,這是將“寶藏”新生、可持續地保存方式,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華文明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我們要積極開展與各國間的文化交流,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先進文化的感召力,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這樣才能讓“寶藏”換發活力。 一代人的堅守,是堅守一個故事,幾代人的堅守,是堅守一個神話,代代人的堅守,堅守的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 我們要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將中華文化可持續地、富有創造性地傳承下去,讓“何以中國”的文化新篇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