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浦江創新論壇——獨角獸創新發展論壇發布了《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追蹤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3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由131家增至375家,我國獨角獸企業賽道從22個增至39個,從模式創新為主逐步轉為技術創新引領。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柏杰在致辭中表示,獨角獸企業作為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代表企業,已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生力量。 以“新”引“質”構建人才體系。《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到,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在企業,小米公司宣布其在武漢設立的小米(武漢)工程師訓練營正式揭牌。該訓練營旨在幫助高校學子掌握實戰技能,為小米集團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在高校,截至2023年底,1038家高校院所成立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技術轉移機構,高校院所專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人員近1.79萬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趨向專業化。在地方,江蘇省泰州市圍繞“1+4”產業市委市政府面向全國開展“泰州日”高校攬才“一號工程”,全力打造“泰有引力”人才生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內在要素保障。像這樣從企業到高校再到政府,全方位、全鏈條的人才培養體系正不斷完善,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高質量人才體系正不斷建立,不斷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更多戰略人才。 以“新”提“質”釋放創新活力。2023年,南京江北新區與東南大學攜手共建的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在南京正式揭牌,標志著我國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邁出了建設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的重要一步。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GaN基同質外延Micro-LED芯片在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兩項關鍵通信指標更是刷新了全球紀錄。誕生該技術成果的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通過市場化機制,匯聚優勢創新資源,聯合攻關,有效推動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為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些創新中心以產業需求促進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最終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發展。當前,此類創新中心正不斷興起,持續以新質生產力為創新提供發展動力。 以“新”求“質”賦能產業發展。獨角獸企業數量的突破,代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和重要著力點。面對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各級政府積極出臺扶持政策,致力于為獨角獸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期吸引和培育壯大相關產業。例如,在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鏈,優化了零配件采購和供應鏈管理;在常州,新能源企業的引進與發展,使其成為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鏈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放眼全國,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使用,不僅為各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還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優化和市場環境的進一步完善,新質生產力有望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