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出臺《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期通過方向指引和政策激勵,引領帶動我省博物館事業更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賦予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任務,要求江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江蘇上下牢記囑托,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出臺既彰顯著立足群眾期盼關切著力創新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為民初心,更展現出錨定文化強國建設目標奮力釋放“新活力”、交出“新答卷”、拓展“新路徑”的江蘇使命。 深挖內涵、打造特色,凝聚“江蘇答卷”文化合力。悠悠長江水滋養著靜水流深的江蘇文脈,群芳競秀的博物館如同一座座燈塔守護著文化的瑰麗與傳承。文化內涵挖掘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基礎,打造地方特色是讓地方博物館“火”起來的關鍵。一部古都史,遍閱千年燦,于六朝博物館領略“六朝古都”風華,于中國科舉博物館感受“天下文樞”,于江寧織造博物館品味紅樓之美;金玉奇珍、泥人紫砂,于鴻山遺址窺見戰國時期的刀光劍影,于闔閭城遺址探索春秋吳越爭霸的歷史奧秘,于無錫博物院欣賞“紫玉金砂”“泥塑雅韻”的精妙絕倫……各地特色鮮明的博物館著眼更好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專”和“精”上下功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歷史文化內涵,靠地方特色“出圈”,讓博物館擁有全新的“打開方式”,博物館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讓觀眾文化體驗更豐富、文化給養更豐厚、文化合力更凝聚。 協同合作、活化利用,煥發“江蘇答卷”時代活力。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詮釋文物意義和價值的場所,承載著社會教育的重要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南京博物院以博物館為橋梁設計“博物奇探——中華文明歷險記”研學游計劃,引導學生沉浸式探索中國古代社會的變遷、文化的演進以及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青少年構建起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感情;無錫市設計推廣“行走”系列、“吳地雅韻”系列品牌研學精品線路,助推文化場館資源和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以當下不斷升溫的“文博熱”為契機,拓展館校協同合作路徑,活化利用博物館里的豐富文物和展陳資源,將其融入學校教育之中,創新博物館教育的呈現和表達,學生的蓬勃朝氣必將持續煥發博物館時代活力。 創新理念、科技賦能,彰顯“江蘇答卷”澎湃動力。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主動與高科技元素聯姻,不斷增強文物和觀眾的交流互動、滿足群眾的深層次文化需求,以藝術和技術結合的全新可能讓文物“活”在當代、讓歷史“現”于身邊、讓文化“云”達指尖。德基藝術博物館推出“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讓觀眾走入“金陵圖動態長卷”,與畫中人直接對話、體驗宋朝生活百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打造“運河上的舟楫”“大運河街肆印象”“河之戀”等“沉浸式”展廳,將千年運河的水墨畫卷呈現在觀眾眼前……以科技力量推進“博物館+”融合發展,主動適應數字化時代文化價值展現方式和創造方向,推動打造“云上博物——江蘇省數字博物館”,積極培育文化遺產數字化新業態,博物館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讓江蘇兒女于方寸之間遇見浩瀚無垠的歷史,攜時代之問走向光彩奪目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