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灌排委員會公布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灌溉是農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支撐,悠久的農耕歷史創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汩汩清水滋潤廣袤良田,為養育中華兒女、端牢中國飯碗、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重要貢獻。 水脈就是文脈,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治水理水實踐及其形成的水利文化,成為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對這些“活著”的遺產,要多措并舉,延續灌溉水利生命、守護歷史遺存、發掘文化價值。 “一把尺子”衡量成效。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灌溉工程不僅是農業建設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檢驗這項工作的成效,關鍵要看其是否贏得民心。從過去背駝肩扛艱難取水,到如今擰開水龍頭隨時可用,越來越多農村地區打通了供水“最后一公里”,這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人民群眾對水的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千百年來,古老的水利設施發揮著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方面功能,敬畏自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人水和諧的水利工程建設理念也在傳承發展、造福百姓,更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盤棋局”統籌謀劃。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需要看到,我國國情水情復雜,區域差異大,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總體仍處初級階段,要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重大關系,科學評估水資源承載能力,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治理,推進灌區骨干工程與高標準農田灌排體系建設,不斷釋放灌溉工程遺產的實用價值。此外,還要順應水利數字孿生發展趨勢,持續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建設。 “一場接力”講好故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灌溉工程將“潛績”干成突出的“顯績”,離不開科學普及和對外宣傳,講好中國治水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以灌溉工程遺產為載體,加強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面向世界講好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故事。既要講好這些灌溉工程遺產所閃耀的天人合一、因勢利導的思想理念,也要講好新時代新征程上保護傳承利用灌溉工程遺產的決心和行動。同時,進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館、展覽館、村史館等,為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載體,讓更多群眾更好地認識灌區、了解灌區,參與到保護灌溉工程遺產的活動中來。 飲水問題是鄉親們的身邊事,也是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必須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幫助他們解決一家一戶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生活難題。 不斷完善灌溉工程,用新時代的科技為中華傳統水利工程注入新的活力,讓數百年前的灌溉渠找到當代現實的土壤,繼而在革故鼎新中發揚壯大。始終堅持不斷創新,才能確保灌溉渠健康運行,讓廣大農村居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