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南京舉行,會上稱,第六屆運博會將于9月12日至15日在蘇州市舉辦,目前已有確認38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131家單位參展。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大運河見證了中華民族千年水道的商業文明和跨越時空的文脈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如何守護好這條“南北玉帶”,多角度、多維度地運用好這一“素材庫”,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 在保護“鑄魂”中,聆聽運河文脈的悠揚。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河”,從春秋時期的邗溝,到隋唐大運河的貫通,再到京杭大運河的最終形成,每一次變遷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汗水,也映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北京市舉辦“筆墨同行 寫意運河”大運河寫生文化傳播活動、揚州市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各運河城市以河相依、呼吸與共,堅定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重大使命,在保護中傳承,不僅展示著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特色,更推動了對文物遺址的修繕和保護工作,大運河文化在保護中代代傳承。 在文旅融合中,探尋運河經濟的“沃土”。農業時代,串聯南北的大運河是改變中國經濟文化結構的重大力量。如今,各地依托自身資源和特色,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旅深度融合等領域持續發力,如揚州市的大運河博物館“5G+VR”進行運河17城穿越之旅,無錫市大型音舞詩畫演出《運河四季》,河北滄州市隋唐風格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等,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產的同時,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源頭。從文化新地標相繼落成,到依托大運河發展數字創意、工業設計等文創產業,文化遺產“活”起來、“變”起來,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產業相輔相成,業態更為豐富,實現了城市肌理與運河文脈的互促共進。 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古“運”新生的“脈動”。杭州亞運會上利用裸眼3D技術向世界呈現雄偉寬闊的大運河,把大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展現,是對大國文化的自豪,也是讓世界認識中國之美。本次的運博會更是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不僅集中展示運河沿線優秀的文旅載體、項目、資源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精品,讓大運河文化“走出去”,而且也通過博覽會了解到不同國家的運河文化,吸收引進新式的運河文化載體和產品,MR/AR、AI虛擬人、元宇宙場景等新質生產力,突出科技數字賦能和國際元素,讓好的創新形式和文化市場“走進來”。搭建以河為媒、共話友誼、共謀發展的平臺,讓運河的活力在交流中愈發顯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