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我國又有4個工程入選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38項,成為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歷史悠久的水利灌溉系統坎兒井,功能豐富的砌石引水堰壩徽州堰壩-婺源石堰,景色如畫的灌溉體系漢陰鳳堰梯田,設計精巧的有壩引水灌溉工程秀山巨豐堰,今年入選的這四個灌溉項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今水利先賢智慧的結晶,它們不僅是我國科學文化與傳統文明協同發展的典范,更為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貢獻了中國力量。 溯千年歷史,治水智慧生生不息。灌溉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灌溉歷史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自古就有“治國先治水”、“用事者爭言水利”等治理主張,從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開始,我國的水利事業就不斷發展,黃河、長江流域的灌溉系統,如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河姆渡灌溉系統等都滋養了一代代炎黃子孫,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春秋秦漢時期,隨著鐵器出現,生產力不斷發展,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與農耕文明緊密結合,引水灌溉提供豐富的水資源,對糧食增產和人口增長都起到了推動作用。隋唐以來,隨著農田灌溉工程發展南移,江南經濟不斷繁榮發展,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構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經濟和人口重心逐漸南移。宋元明清修建的都江堰、靈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王禎的《農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漕河議》為水利科技的進步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悟水利文化,生態治理精神薪火相傳。從古至今,興修水利都是利國利民的民生大事。古代水利工程的核心價值觀是“開物成務”、“興利除害”。水是萬物之本,盡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依然存在洪水等水患災害,因此要“因其利而往之”,墨子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我們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利民,這些古代先賢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想實現水利工程的惠民作用,就要“避水之害,求水之利”,化水害為水利才是水利工程的真正內涵,發揮人的主動性,順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理,從“防治”到“善治”,統籌好水利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學開發利用,發揮好水利工程澤被后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行創新大道,謀劃新時代水利惠民良策。灌溉遺產名錄的榮耀入選,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畫卷,向世界緩緩展開千年古國在治水領域的傳統智慧與科技成就。灌溉工程,作為農業繁榮的基石,其深遠影響跨越時空,滋養了土地,塑造了獨特的文化內核與民風民俗,集歷史文化之深邃、實用價值之廣泛、美學享受之高雅、經濟價值之顯著于一身。此舉既是對中國傳統文明的國際展示,也是向全球伸出合作之手,共謀治水新篇章。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指導,新時代的水利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要求與任務。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引領著治水理念的深刻轉變。在此背景下,應更加注重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結合生態治理的科學理念,依據地域特色,有序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