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日前發布了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我國有3個地質遺產地入選,分別為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和桂林喀斯特,涉及古生物學、地貌和地質活動過程等領域。 地質遺產地記錄了地球演變的重要階段,是人類與自然溝通的重要橋梁;加強地質遺產保護是對自然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促進。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地質遺產保護,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通過分享寶貴經驗與成果,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入探索地質遺產,挖掘其無盡科學價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這一被譽為“植物龐貝城”的遺址,這里發現了50多種植物化石,展現了二疊紀成煤森林的豐富物種多樣性,為科學家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材料和視角。深入解析這些化石可以加強我們對古生代晚期植物生態系統的理解,為當今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恢復提供重要參考。通過強化與全球頂尖地質科研機構合作,促進技術交流和數據共享,可以提高我國在國際科研舞臺上的話語權,提高我國在學術領域的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推進地球科學的前沿研究。 加強地質遺產保護,釋放地質遺產的現代能量。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作為世界知名的恐龍化石發掘地,已出土200多具恐龍及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為古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實證,也成為生動的歷史文化符號,為地方文旅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有效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就要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發掘其深厚的歷史價值。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地質遺產保護與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產品。通過高質量的科普宣傳作品,讓公眾更深入了解并珍惜這些無價的自然與文化寶藏,使古老地質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守護地球之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桂林喀斯特地貌以其獨特的塔狀巖溶形式,成為桂林山水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天然的美景和巨大的科普價值,見證著地球環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也為全球巖溶研究提供了經典范例。然而,如何在保護和合理利用之間取得平衡,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在地質遺產保護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保護為首,合理利用為輔,將其作為環境教育和科普的重要資源,使更多公眾感受到地球歷史和自然演化的壯麗與奧秘。通過加強宣傳和教育,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地質遺產和自然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共同守護自然饋贈的珍貴遺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