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游客報告》發布,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南京博物院等7家博物館上榜全球前20。作為中國博物館“出圈”的又一實證,該項數據進一步揭示,中華文明正以其獨特的文明之美走向世界,為全世界展現出大美中國。 博物館是保護、展示和宣傳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連接著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作為近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本次榜單上,中國博物館數量已占前20的三分之一強,進一步中國文明之美正在全球引起共鳴。宅茲于斯,五千年來,漫步走過時光,美輪美奐的大美中國正在博物館里愈發璀璨。 在歷史的坐標上,明晰大美中國的歷史脈絡。作為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沃土,中華大地鐘靈毓秀、物阜民豐。俯仰千年,至于今日,從擁有雄奇厚重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國家博物館、到展現日新月異的最新科技的中國科技館、再到融建筑于園林之中,化創新于傳統之間的蘇州博物館……一間間博物館,一件件藏品,記錄著五千年文明薪火相傳的歷史,為華夏兒女保存著燦若星河的精神財富。在歷史的脈絡里,透過博物館這扇瞭望回眸的“一扇窗戶”,我們能看見文明的坐標,更能看見每個人的初心和原點。歷史的坐標激勵著我們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 在時序輪替中,堅定大美中國的歷史自信。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作為活著的“教科書”,博物館便是中華文明最好的宣傳陣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便強調:“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根據數據,今年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833家,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38萬余場,去年已接待觀眾12.9億人次,作為接受歷史文化洗禮的基地,當今“熱辣滾燙”的博物館澎湃而來,展現出中國人民對中華之美的愈發喜愛、對中華文明的越發自信,對精神文明的愈發熱忱。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時序輪替不息,不變的是自信者堅毅的眼神和薪火相傳的賡續。 在革故鼎新中,萌發大美中國的歷史自覺。向歷史尋經驗、向歷史求規律、向歷史探未來,始終是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文明精華。巍巍五千年,博物館里,一道道書卷,一件件文物,浸潤著崇仁愛、重民本、求大同等中華傳統的文明思想,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之念;有“德莫高于愛民”的仁人之心;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身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破面對歷史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更需用好中華文化文明力量。用好歷史,才是對歷史負責;自覺把握歷史,方才不負歷史主動。透過博物館里的文物,更應看到文物背后的力量,用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中國傳統文化去蕪存菁,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跑好文明的“接力棒”,書寫建設大美中國美麗畫卷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