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課程共享真精彩、虛擬仿真實驗好有趣、文獻共享機制太給力……自2013年以來,教育部“慕課西部行計劃”持續為西部教育事業“輸血”,助力推進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數據顯示,該計劃影響受益學生數量達5.9億人次。 如何走向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經常被教育界學者討論的話題。為了讓更多西部學生學習到優質課程,有效緩解西部教育發展緩慢等問題,讓學習打破時空限制,讓課堂走進千家萬戶,“慕課西部行計劃”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新穎的教學模式,通過異地同步課堂、融合式協同教學、在線遠程實驗、慕課“1+M+N”等手段,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別開生面的“智慧課”。 慕課西部行計劃著眼于當前教育資源分布的實際情況。傳統的上課模式受到地域、師資等因素影響,未必滿足西部學生的學習需求,何況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對課程質量的要求更為嚴苛,這就需要針對學生多樣化、精細化的需求,拓寬知識獲取渠道,由此“慕課西部行計劃”應運而生。實現教育公平、讓所有學生都能擺脫地域限制,享受優質教育,在普惠教育中茁壯成長,這本質上是一項民生工程,是民之所向、民心所盼。當然也要看到,這項計劃的背后,有教育部門做好方向指引,有企業研發促進平臺創新,也有高校提供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多方努力,共同給西部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課程體系,呵護學生成長。 實施這項計劃,在意的是學生體驗,力求做實做細。“不滿足才是向上的車輪”,盡管目前“慕課西部行”計劃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如果輕易“驕傲自滿”,那么就很容易“日漸式微”,相關主體在態度方面要從“高效辦成一件事”向“高效辦好一件事”轉變,需要更有耐心、更有決心實施新的“慕課西部行計劃2.0”,以嚴謹務實、精益求精的姿態,真正將這項計劃落實到西部學生的“心坎里”。一方面,要做實硬件配套,特別是在部分欠發達地區,可以吸收社會資金,讓硬件實現“軟著陸”,打通“慕課西部行計劃”的“最后一公里”,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做細平臺管理,做好更新與維護,同時要努力擴大課程庫的容量,吸納更多資源,保證課程的廣泛性、豐富度。 以擔當務實的精神推進這項計劃。所謂“鐵肩擔道義”,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所謂“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說的也許就是將愛心凝聚在小小的微端課堂中,通過相隔萬里山海的傳送,呈現在對知識滿是好奇渴望的孩子眼中。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新聞媒體,亦或者是企業也好、公眾也罷,都可以立足自身實際,用小小的“微光”匯聚起大愛“光芒”,為時代發聲,為教育奔跑,以“天下為公”的擔當魄力共同助力這件為民服務的好事。從北大校長蔡元培,到華僑領袖陳嘉庚,再到如今的“時代楷模”張桂梅,教育事業生生不息,奮斗不止,需要一代代人擔當與守護,亦如守住陽光。 真正感恩這項計劃背后默默付出的所有人,讓向往大海的“小魚兒”們能夠借助慕課平臺的“巧勁兒”,興高采烈地躍入廣闊無垠的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