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全國認定歷史建筑6.72萬處,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凝聚著華夏兒女的心血與汗水,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文化遺產遍布全國,涉及自然、歷史、人文、建筑等多領域。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的敦煌壁畫;有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故宮建筑群;有古人智慧與自然奇觀相契合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展現深厚儒家文化用來祭祀孔子的孔廟。 自然、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自然遺產源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獨特自然環境下形成獨特的氣質,體現了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著無窮的寶藏。文化遺產更是見證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是歷史留下來的一筆筆濃墨重彩的印跡。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是抵御外族修建的建筑奇跡,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的英雄氣蓋;聲勢磅礴的秦始皇兵馬俑整整齊齊地排列在皇陵,展現了中國古代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高超的雕刻技術;造型獨特的福建土樓屹立不倒,凝聚了家族式的文化傳承和適應自然的先人智慧。文化遺產不僅是時代的產物,更是中國古人適應自然、創造奇跡的文化活動。 保護文化遺產,做好文化傳承。自然、文化遺產是瑰寶,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更要做好文化的傳承。首先要不遺余力的做好文化保護工作,強化制度保障,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遺產相關法律。加大資金投入,成立專業的隊伍,將遺產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遺產進行維護、保修。最終做好文化傳承,應用科技力量,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強化文化遺產宣傳,組織專業宣傳隊伍,開展形式對樣的文化活動,促進公眾的參與,提升遺產的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既屬于歷史的產物,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做好文化守護者,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優秀的文化精神。立足于當代的經濟、科技的大發展環境,扎牢文化根基,向上長出繁茂的枝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