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在提升出行便利度、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貢獻良多。然而,有許多用戶遇到“掃車so easy 還車半小時”“共享圖方便 還車變難點”“‘進坑’容易 ‘出坑’不易”等問題。共享單車想要行得穩、騎得遠,就要解決好實際使用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解還車之“困”,打通用戶體驗的便捷化通道。掃碼、開鎖、騎車、停車、落鎖、還車,這是使用一輛共享單車的完整過程。它以其“隨取隨用”的特點,極大地縮短了市民出行的時間成本。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投放運營共享單車城市超過400多個,單車業務用戶達到5.9億人數。然而,當騎行結束,面對無處停放的尷尬,不少用戶只能望“車”興嘆。究其原因,不僅在于相關部門和企業管理規劃不當,運營維護不到位,在技術升級上也亟需提升。要解決“還車難”問題,需正視這些“硬傷”,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答管理之“問”,書寫城市治理的精細化考驗。人流量、車流量、商業情況、交通路況……一系列因素左右著規劃的指向。怎樣更好實現對共享單車的管理?一方面,共享單車企業需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合理規劃停車點布局,提高停車點的容納量,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停車點的動態調整。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積極作為,與企業共同探索共享單車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有機融合,將共享單車停車點納入城市公共交通規劃,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同時,加強對共享單車市場的監管,規范企業行為,保障用戶權益,這也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要通過多方聯動,破解治理難題。推動共享單車管理制度化、精細化與集約化,是有效解決共享單車亂停放等問題的關鍵。 以破局之“策”,助共創共享的智慧化生活。針對“還車難”等問題,各城市有關部門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泰州市的“北斗+基站+WiFi”的多重定位技術、深圳的共享單車監管平臺、成都的共享單車與公交卡的“一卡通”服務、北京市的電子圍欄入欄管理……不斷上“新”的技術手段讓共享單車的“治理”變成“智理”,有效引導著共享電單車行業走向良性可持續發展道路。科技賦能應緊扣創新和人性化原則,在優化技術上下功夫,在解決城市痛點和方便市民出行上找到了平衡點。 作為共享經濟時代的出行“主力軍”,“用車容易還車難”的問題不應成為阻礙共享單車發展的絆腳石。未來,我們應合力打通服務鏈條的“最后一公里”,讓共享單車真正成為城市生活的亮麗風景線,構建起一個更智能、更便捷的城市出行新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