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全國現有歷史文化名城142座、歷史文化名鎮312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傳統村落8155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200多片,認定歷史建筑6.72萬處,這些數字不僅標志著我國在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致敬與堅定守護。 歷史建筑保護,是文化之“根”的堅實守護。泱泱華夏,赫赫文明,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歷史建筑不僅僅是磚石木瓦的堆砌,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因而保護古建筑不僅是追溯歷史,更體現出我們對文脈根基的延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從福建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到浙江的“美麗的水中之洲”良渚古城遺址,從“千年瓷都”景德鎮到絲綢之路上的交河故城,他多次實地考察文化遺產、探尋文明根脈,為延續文化的“根”與“魂”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征程上,我們要牢記殷殷囑托自覺擔負起串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脈絡的責任。 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是理念轉變下的文化自信。過去,城鄉建設中的“拆改留”模式曾一度盛行,許多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中消失無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知的提升,我們逐漸意識到,那些看似破舊的老街、老巷、老宅,實則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講,“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要將傳承放進心里,文化才能“活”在當下我們應當從這片熱土的璀璨文明中汲取豐厚滋養,堅定文化自信,讓歷史建筑以其獨特的魅力講述古老的故事,傳遞文化的溫度。 挖掘時代價值,是賡續歷史文脈的守正創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歷史建筑的認定與保護,并非簡單的封存與隔離,而是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其活化利用,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揚州市將省級文保單位匏廬打造成為中醫藥研究院,打造以中醫藥研發為先導,集研發、體驗、參與為主體的新業態;蘇州姑蘇區將三茅觀巷沈宅等文物建筑三維模型及實景圖像上傳古城保護信息平臺讓游客可以實現一鍵“云游”;央視網《聯播+》欄目特推出“薪火相傳”系列策劃……當下中國,古今輝映,歷史文化遺產在與時俱進中賦予其新的內涵,書寫出了新時代的全新篇章。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守護歷史建筑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記憶與根脈。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行守正之道,開創新之門,讓歷史建筑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根深葉茂,生生不息,為建設文化強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澎湃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