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此次全會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里如是說道。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這句話強調了治理國家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做法和古法。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知興衰。”從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來看,只有不斷地進行改革,削除弊政,推行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政策才能持續高效地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魏文侯變法圖強之后,魏國變成為了戰國第一大國,位居四戰之地,卻始終能威震各諸侯國之間。在看到魏國的強大后,其余諸侯國紛紛效仿,決定拋棄自己國家的弊政,進行變法。于是誕生了申不害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等等。這些變法的結局大多是失敗的,所以無論是韓國還是齊國亦或是楚國,最終都只是強于一時,唯有商鞅變法對秦國弊政進行了徹底鏟除,使秦國煥然一新,為始皇帝橫掃六合,奮六世之余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真實寫照。 與之相反的則是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之后,西方列強進行了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國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反觀清廷,即使有著魏源與林則徐等具有先進思想的名臣,也改變不了清廷腐朽的事實。最終,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上,這些弊政所積累的弊端終于爆發了,開始了中國的百年屈辱史,期間雖有中興四臣的洋務運動,也有戊戌變法的存在,但是這些都太過短暫,且并沒有將一些落后的體制進行改革,最終治標不治本,清廷1912年宣告正式滅亡,但是它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卻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得以解決。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外部不確定性增加,這正是時代對我們的考驗,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堅定信心。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目標,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是一個更美好更嚴峻更具有考驗的藍圖。在實現這張藍圖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堅定信念,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在新時代創造屬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