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我們把握發展好新質生產力的根本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 新質生產力代表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國情和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生產力對于推動現階段經濟發展不再動能充沛,對生產力的需求從資源要素的投入依賴逐步轉變為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當前,科技革命正在持續重塑產業格局,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是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以先發優勢贏取發展和競爭主動權。從布局新能源汽車發展、攻堅微電子行業“卡脖子”難題、統籌大數據發展應用等一系列舉措取得的成效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產生的影響力,正在深刻改變著產業形勢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培育適宜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良好環境。改革越深入“深水區”,面臨的壓力和困難就越大,科技、教育、人才體制和市場經濟制度等方面浮出的問題就越多。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因地制宜健全體制機制,破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攔路虎”和“鐵籠子”。比如,江蘇今年高水平建設南京等3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就是在切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從源頭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只有堅持讓科技人才專心于科研創新,讓高新企業專心于市場應用,讓政府部門專心于高效服務,才能進一步引導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積極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好新質生產力。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聚焦強短板補弱項,釋放創新活力,將改革成果化為發展推力。目前,我國產業體系雖然覆蓋面全、門類眾多,但整體水平還不夠高,仍然存在基礎不扎實、布局不合理、技術層次較低等問題。只有堅定不移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有效破解這些難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優勢。一方面,要聚焦當前傳統行業存在的短板不足,致力于在傳統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中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先進要素配置到農林牧漁、服務消費、低端制造等傳統產業。另一方面,要把握住科技創新這一核心驅動力,重點支持新能源、綠色環保、高端裝備制造、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科技密集區和產業集聚區,構建好完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