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標要求,要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引領,市場化改革、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同向發力,必能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制度藩籬,加速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新優勢、新動能、“新引擎”。 走好經濟體制改革“引領路”,塑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所有制結構不斷優化、市場體系持續健全、宏觀調控更加有力……這些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取得的實質性突破與進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在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要想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堅持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引領,持續推動改革向深、向遠。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排除不正當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經濟體制支撐,“搭好臺”,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具體來講,就是要支持國有經濟、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支持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兩開花”,則必將成為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新優勢”。 走好市場化改革“關鍵路”,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動能”。市場化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生產力基本要素被重塑,要想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一方面,要抓緊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通過改善資本市場的運作狀況,推動與技術創新、要素流通、產品創新深度融合,讓市場機制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要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通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創新資本配置方式、把握數據關鍵生產要素,讓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提高新質生產力的活躍度。同時,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走好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支撐路”,點燃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引擎”。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牛鼻子”,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變量,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圍繞科技制高點和高端人才的戰略博弈空前激烈,要想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要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要推動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為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松綁”,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創新支撐。要加快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健全人才評價激勵制度,讓人才活力涌流,點燃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 船到中流浪更急,奮楫者總能率先爭渡;人到半山路更陡,志堅者終將傲視群山。改革沒有回頭路,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向“新”行,中國經濟巨輪必將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