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展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 守護在先,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事關國家文化安全的命脈。要秉持“守護在先”的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良渚古城遺址經過整治保護后成為呈現五千年文明景觀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稻田景觀、水城門等奇特的文化景觀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三星堆古遺址通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持續奮斗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增添實證,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扇瑰麗窗口,這些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在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領域的不懈努力和責任擔當。在守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從大局出發進行統籌協調,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從上到下的整體規劃體系,更好的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 科技賦能,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傳承。科技賦能已成為新時代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的新手段,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在傳統人力之外,需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近年來,借助大數據,保護傳承好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事例可見一斑。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古蜀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獨特魅力;安徽黟縣西遞宏村借助VR和AR技術,將徽州古村落的街景完美復原,在游戲中一比一進行呈現,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化身玩家,通過數字化表達方式認識和了解徽派建筑;“尋境敦煌”圍繞莫高窟第285窟作為數字敦煌資源庫首個深度文化知識互動項目,游客們佩戴VR設備,身臨其境接受敦煌壁畫線上知識講解互動及線下VR深度體驗。提高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科技化、規范化水平,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交流,有利于文化和自然遺產煥發新活力。 交流互鑒,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發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開放包容、天下大同的文化胸懷,歷來贊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千百年來留下的文化、自然瑰寶,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也是文明交流的絕佳介質。中國與洪都拉斯相關部門間簽署關于促進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協議;中法雙方就《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關于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簽署的合作協議;中國與埃及共同商討中國重慶白鶴梁題刻與埃及羅達島尼羅尺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歷史遺跡雖各處一方,但依舊能跨越萬里“握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積極同各方加強交流合作,始終以負責任態度參與世界遺產領域全球治理,為推動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不斷書寫“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