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從剪紙蜀繡、玉器琉璃到煌莫高窟、良渚古城,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泱泱中華,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不僅連接著過去、也輝映著未來。廣大黨員干部當用心為文化遺產“鑄魂”、“塑形”、“提神”,真正為守護文化薪火貢獻力量。 堅持用“敬畏心”保護“鑄魂”,讀懂文化遺產源遠流長的過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明成為了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截至目前,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位列全球第一。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低級別文物博物館保護管理薄弱等問題。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功在當代,立在千秋。廣大黨員干部當以“敬畏心”為文化遺產保護“鑄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系統機制,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樣子,讓文化遺產始終“在狀態”;另一方面要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實時監測,打造全方位智能保護體系,持續為文化遺產保駕護航。 堅持用“尊崇心”傳承“塑形”,感受文化遺產鮮活生動的現在。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鄉親們回信并說道,“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站在巍峨雄渾的萬里長城之前,走進儒家文化的曲阜孔府,步入熙熙攘攘的廣東永慶坊街區……時光變遷中,一處處文化遺產鐫刻著歲月的風霜,在時代的傳承中訴說著“中國故事”。廣大黨員干部當用“尊崇心”傳承“塑形”,既要主動向歷史深處“探源”,以“薪火相傳燃古今”的使命揚起“精神風帆”;又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短視頻、非遺進課堂等方式在公眾與文化遺產之間搭建橋梁,增加大眾對文化遺產的了解,確保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堅持用“事業心”創新“提神”,同頻文化遺產與時俱進的未來。“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創新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和傳承。從《長安三萬里》《只此青綠》等優秀作品爆火網絡,到《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欄目帶給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再到中國風、漢服等文旅產業持續破圈……文化遺產在時代發展的加持下煥發著別樣風采。廣大黨員干部當用“事業心”創新“提神”,既要充分利用VR、AR等數字重構技術進行傳承與發展,讓文化遺產真正做到“活起來、動起來、說出來”;又要運用好“互聯網+”,構建文化宣傳的良性循環圈,通過開啟云直播、云展覽等方式讓文化遺產“跟著潮流走”,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