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北京中軸線”、“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們迎來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這些獨一無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對于提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推動全社會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和自然保護意識。 傳承經典文化。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中國,是文明古國,千年文化,不同時代,各領風騷;中國,也是文明大國,多個民族,多個地域,精彩紛呈。在和平時代,文明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引領國家合力向上,向前發展;在戰爭年代,文明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挽狂瀾于既倒,拯民族于危難。因而,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無形的,更是脆弱的,需要代代人去保護,去為其注入活力。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與網絡信息的傳遞,多元化思潮涌入中國,呈現在我們眼前,其中不乏有一些低俗的、不和諧的聲音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毒害。因而,保護和傳承經典文化,不僅是抵御外來不良文化入侵,更是為了加強新一代群體的思想建設,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保護自然遺產。中國地域廣闊,多有奇山異水,其中不少名山大川名聲遠揚,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的一張名片。豐富的自然遺產是大自然的饋贈,在人類文明社會進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色,歷久彌新。 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微妙,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人類奢望去征服自然,但在一次次失敗后發現,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的命運是與自然綁定的,認識到這一點,便能明白保護自然便是保護我們自身。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一直以來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展望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克服工業文明中人類生存的困境、應對當代人類的生態危機、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戰略選擇。 注入時代活力。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是我們當代人的重要使命,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當然,在保護的同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讓經典文化與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如此,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來關注這些無形的財富,做好保護和傳承。 文化遺產是民族血脈和基因,自然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要發揮時代力量,推動文化與自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保護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單獨依靠政府投入是單薄的,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融入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當中,積極參與歷史遺產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全過程全鏈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