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月6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良寶,執法監督局局長崔恒武帶領相關處室負責人走進政風熱線直播間,現場回應了相關噪音擾民的問題。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正要好好享受靜謐時刻時,隔壁的裝修聲,樓下的廣場舞,遠處建筑工地的轟隆聲,商場戶外大型游樂場的尖叫聲……各種各樣的噪聲卻此起彼伏。有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噪聲污染下會影響人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噪聲污染成了“看不見的殺手”,如何更好解決噪聲污染問題,是一道治理必答題。 按下“減號鍵”,“群眾所需”是污染防治的“指南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福州市的“靜夜守護”行動、常州市天寧區的《天寧區建筑施工工地噪聲污染控制管理要求》……各地措施無不踐行著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切實化解民生之痛,全力營造寧靜祥和的美好生活環境。據《2023年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 顯示,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各渠道各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約450.3萬件,重拳整治噪聲污染刻不容緩。要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噪聲污染的監督和治理工作,通過舉報、投訴等方式反映噪聲問題。同時,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按下“減號鍵”,科技創新是污染防治的“源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針對噪聲污染,“蘇州·中國聲谷”積極推動研究院對工廠減震降噪技術的研究與創新;阿貝龍公司自主研發的環境噪聲在線監測儀和指向性音響、聲科棚等設備解決公園噪聲問題;凌波怡聲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了至少領先全球數年的輕盈隔音板、通風隔音器等三大系列產業化產品……運用科技手段解決噪聲污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要大力發展噪音防治的科技和產業,加大防噪降噪的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對相關產業提供政策、資金、人才等多維度支持,讓企業和市場為噪音治理作出更大貢獻。 按下“減號鍵”,統籌規劃是污染防治的“路線圖”。從《北京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到江蘇省“兩治一提升”專項行動,近年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重要指示精神,各地都齊發力,開展噪聲污染防治行動。根據《噪音法》的規定,生態環境部門要對本行政區域的噪音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管理,公安、交通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對交通噪音、社會生活噪音實施監督管理。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噪聲污染源的監管,定期進行檢查和監測,確保噪聲排放符合國家標準。對于超標排放的噪聲源,要依法進行處罰,并督促其采取降噪措施。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必須聚焦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環境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統籌下好“一盤棋”,為建設“美麗中國”蓄勢賦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