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并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空氣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關乎者民生,也深刻影響著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落筆在“實”,把握“強省之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為經濟發展強省和人口大省,江蘇主動擔當,從源頭控制、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交通運輸轉型、綜合治理與監管等多個方面切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實施方案》在總結了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科學設定了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和指標,明確了時間表和要求圖。這些措施既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又兼顧長遠發展。邁向新征程,江蘇省作為經濟發展強省和人口大省,應堅決抗牢責任,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抓手,為建設美麗中國匯聚磅礴偉力。 逐“綠”而行,激活“一池春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科技創新為空氣質量改善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注入新動能,要實現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的同步提升。《實施方案》中強調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強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提高治理效果。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優化治理工藝和流程,推動綠色成果進行深度運用。計算機控制掃描電子顯微鏡、多參數走航車、預測預報云平臺、激光雷達……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各地花樣“出招”,拿出“新武器”,不斷提升空氣質量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為江蘇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共建共享,共啟“綠美”新篇。“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常態是“民之所向”,改善空氣質量是一項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實施方案》中強調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鼓勵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監督、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方式。“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空氣質量改善工作,能形成有法可依、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唯有各方用力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不會成為空想。 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計。上半年來,江蘇省環境空氣質量轉差態勢逐漸緩解,相信未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江蘇將以時代為卷,用實干作筆,以“一步一個腳印”的確定性,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繪就一幅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