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此方案明確了至2025年江蘇省空氣質量的改善目標,將通過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動全省空氣質量不斷向好,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個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守護生態紅線,要求我們積極更新設備技術,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誠然,某些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或許能在短期內為經濟增長助力,但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卻是不容小覷的代價。對此,我們必須嚴格前置審批程序,對此類項目實施強有力的限制措施,堅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深化“騰籠換鳥”政策實施,加強對鋼鐵、化工、煉油等環境影響顯著或環境風險較高的項目的審批與監管力度,強化事前評估、事中監控與事后追責的全面監管體系,確保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項目都不逾越生態紅線。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污染項目的懲治力度,及時通報并公開曝光負面典型事件,以實際行動堅決守護江蘇的綠水青山。 錨定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轉型。綠色生產方式是適應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需要的新型生產方式,科技含量高、生態環境優。新質生產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下生產力的新躍升和新質態,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體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更加重視高質量發展,要求目標價值上追求高質量、高效能、綠色化,發展方式上要求綠色底色,各行各業要加快綠色更新,用科技賦能,推動綠色治理、綠色生活和綠色生產,以科技更新的加法來做好污染排放的減法,匯聚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澎湃動能,推動江蘇經濟社會實現綠色轉型。 以群眾滿意為標尺,攜手共筑生態文明。良好的空氣質量、美好的生活環境是人民群眾的所需所盼,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共同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廣泛收集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聚焦農村(村居),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優化生態創建管理等方面著力,力求實現階段性成果,不斷增強群眾對優良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要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讓群眾唱主角、當主人翁,共同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環境治理新格局。 江蘇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方案的實施,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行動。各級各部門要在落實好此次行動方案的基礎上,聚焦技術更新、低碳發展、新能源建設,不斷擦亮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蘊,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