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經濟呈現出一份難能可貴的“半年報”,在新質生產力的強勁驅動下,眾多行業煥發新生。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新質生產力的滲透與融合,大部分行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凸顯出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以“新”為翼,新質生產力正加速培育與壯大,推動我國經濟結構邁向更高層次,高質量發展步入快車道,成效斐然。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和關鍵突破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全國各地及各部門正緊抓時代機遇,因地制宜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共同塑造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北京聚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辟量子、生命科學、6G等新領域新賽道;貴州搶抓人工智能“風口”,壯大數字經濟,深入實施六大重大科技戰略行動;江蘇則大力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各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如火如荼,正不斷激發著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活力,勾勒出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藍圖。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為核心標志,其核心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上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新技術的深度融合與應用,正推動著產品設計、生產流程、業務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升級與改造;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的不斷突破,正持續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當下的中國,傳統產業正穩步邁向升級轉型之路,新興產業生態日益壯大,未來產業版圖加速構筑,處處涌動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澎湃熱潮;仡櫧衲晟习肽,我國GDP實現了5.0%的同比增長,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更是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高質量發展成果顯著。面向未來,我們需持續向“新”發力,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定能不斷開辟新的發展賽道、增強新的增長動能、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關鍵篇章。如今,科技創新已深度融入生產力各要素之中,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能力,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在北京的智慧交通研發中心,先進自動駕駛系統投入試運行,成為城市交通管理的“智慧大腦”;在廣東深圳,我國最新一代柔性顯示技術實現量產,柔性顯示產業鏈日趨完善;在位于四川成都的航空工業試驗基地,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無人機成功完成首飛,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我們圍繞產業鏈精心布局創新鏈,又依托創新鏈科學規劃產業鏈,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主體正將科研成果從理論轉化為實踐,從實驗室成功“遷移”到生產線,為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只要我們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持續挖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就一定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更加輝煌的未來。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根本在于我們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充分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的蓬勃活力。而今,發展新質生產力,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牽動全局的系統工程,更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展望未來,我們務必要科學部署、統籌推進,積極培育并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必將洶涌澎湃,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定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