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中華文化在“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傳承交流中生生不息,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民無魂不立,國無魂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著深厚的文化自信。從五千年的文化遺產中回溯歷史,在“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青銅器里,我們窺見古人對天地萬物的啟蒙認知;在“中華文明五千年實證”的良渚玉琮里,我們觸摸禮儀之邦的溫潤仁厚,在“通達千里,運化古今”的大運河濤聲中,我們聆聽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諧樂章......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民族的血脈和基因,也猶如點點繁星,點亮我們心中文化自信的那盞燈。 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起強大的精神力量。越來越多廣大文藝工作者把握歷史脈絡,以文培元、以文立心,把作品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中小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讓思政課成為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用文化的價值引導學生感知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在學思踐悟中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聯網+美育”課程走進鄉村學校,以唱歌、跳舞、畫畫、樂器演奏等美育課程為支點,撬動農村孩子心中文化的杠桿,在他們的心理種下文化的種子,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注入蓬勃動力。我們還看到,大江南北書香正濃,博物館里人頭攢動,文化游學愈發火熱,基層文化惠民活動叫好又叫座……文化有了繼承和發展,才有弘揚和繁榮,我們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更濃了。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努力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更有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助推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文化+”成為一種趨勢。“文化+科技”催生了湖南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天津濱海新區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數字文化產業,讓傳統文化在數字世界“活”起來;“文化+旅游”持續拉動消費新潮,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China travel”、“city不city”、“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掀起中國旅游熱的一陣又一陣浪潮,外國游客用鏡頭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文化+游戲”令人耳目一新,越來越多國產游戲主動應用和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網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增強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定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