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習近平主席回信香港學生一周年分享會20日在港舉行。習近平主席在給香港學生的回信中,不僅表達了對青年一代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更強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他鼓勵香港學生積極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不僅是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具有深遠的意義。 風雨如晦,永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之心。拉長時間的鏡頭,香港經歷了“修例風波”的嚴峻考驗,社會動蕩、法治受損、民生受創,但愛國之心從未改變。風雨如晦,無數香港市民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愛國之情的堅定與執著。如普通市民在街頭高唱國歌,以堅定的聲音對抗暴徒的囂張氣焰;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面對尖刀刺胸的驚險時刻仍不退縮,堅守愛國立場;海外留學生班雅倫在異國他鄉怒懟“港獨”暴力支持者,維護國家尊嚴和榮譽……他們是風雨如晦中不滅的燈塔,用堅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動照亮著香港人前行的道路,深刻詮釋了何為家國情懷,何為責任擔當。 家國多難,堅定“一片丹心圖報國”的報國之志。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報國之志同樣熾熱,它們不分形式,不論高下,唯需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詮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葉玉如致力于教育和科技事業,積極推動香港高校與內地的合作辦學,以及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的科技創新發展。她的努力不僅促進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提升,也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了貢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一代又一代的香港青年,他們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以“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時代志氣,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深入艱難困苦之地,搏擊時代浪潮之尖,沖刺科技與創新的新高峰。 路在腳下,開啟“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的強國征程。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時代以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扎實推進。“嫦娥”奔月成真、“天問”落火探秘、“羲和”逐日揭秘、“天宮”覽勝翱翔,將中華民族對浩瀚宇宙的浪漫憧憬化為現實光輝;“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運營,我國核電技術實力與綜合國力躍居世界領先地位;立體交通網絡穿山跨海、縱橫交錯,將曾經的天塹變通途,鋪就幸福之路。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形勢,香港青年要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特別是要關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錘煉過硬本領,努力成為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歷史從不眷顧故步自封、滿足現狀者,機遇始終留給敢于創新、永不自滿者。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香港的愛國深情早已超越了口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愛國之心永不改變;無論家國面臨多少困難,報國之志將更加堅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