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工作的通知,通知從多個方面推動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高效運行。這一制度的全面實施推進讓更多的專利“邁出”實驗室、“走進”生產線、“走上”貨架,實現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獲得更廣闊的市場價值。 精準供需,打通成果轉化“高速路”。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9.4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9萬件,但科研機構專利轉化率為27.07%,高校發明專利轉化率僅為 3.9%,轉化率整體偏低。如何有效解決科研和應用“兩張皮”的現象?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重要舉措之一。不僅是專利權人和中小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將開放許可專利精準匹配推送至中小企業,更是專利實施和創新運用的一項重大制度改革,讓專利許可從傳統的“一對一”發展成“一對多”的新模式。對于專利權人來說,可以“多中取利”,獲得許可費用;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可以“降本增效”,獲得技術支持,在實現多方共贏的同時盤活存量,將“被閑置”的專利流動到真正需要技術的企業手中。 產學研用,啟動成果轉化“加速鍵”。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可以進一步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實現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的共享,帶來重要利好。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多家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作為專利權人積極參與,并采取相應措施。一些高校建立專利開放許可供給目錄,采取“先使用后付費”的模式將專利授權給企業使用;江蘇舉辦多場“專利拍賣季”專場活動,開展“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多舉措推動校企多元對接、深化合作,切實解決科研轉化難、技術獲取難的問題。作為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的關鍵一年,相信在多方的合作下,今年專利轉化率將會得到顯著提升。 政策支撐,激活成果轉化“內驅力”。近年來,為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讓專利大顯身手、大展“拳腳”。我國相繼出臺了多項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促進專利許精準匹配供需,有效降低專利許可交易風險。同時各地各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創新,如重慶針對專利開放許可制定印發中西部地區首個專利公開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專利公開實施行為;作為連續8年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第一的江蘇,今年結合實際印發《江蘇省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一系列具有江蘇特點的任務舉措,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跑”。一攬子政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暢通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優勢轉化為專利創新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專利開放許可工作任重道遠。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多層次政策的支持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能,實現專利成果和產業創新的“雙向奔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