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從1978年到2024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深入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改革,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一項項改革成就的背后,彰顯的是人民至上的價值依歸。 改革為了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互聯網時代,一個“點”曾難倒不少群眾。阿卜來提·如則托合提、加倉·晉美南杰……在我國有近千萬人名字中包含間隔符“·”,因為輸入方式的不統一,錢難取、支付難用、網絡業務難辦等問題曾時不時將群眾攔在了網絡外。在充分調研了解后,國家統一標準規范姓名采集,自此群眾與網絡再也不分隔。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民心是改革所向。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信念,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依靠誰?“正確的道路從哪里來?從群眾中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個紅手印,拉開的農村改革的序幕;一篇福建國有企業55位廠長的呼吁書《請給我們松綁》,為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40多年,催生了無數前無古人的制度創新,無一不來源于黨領導下的的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歷史充分證明,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倡導者、推動者、領導者,只有緊緊依靠群眾,充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不斷發現、提煉、推廣億萬人民創造的實踐經驗,中國改革之路才能越走越廣。 改革誰來評判?“改革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大體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這些年來,老百姓們普遍感受到看病便宜了,小區干凈了,辦事越來越方便了……從教育到醫療,從就業到養老,黨和國家一次次的“啃硬骨頭、涉深水區”,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改革從來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只有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將人民的切實利益于改革的事業緊密相連,才能獲得人民的廣泛認同、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匯聚起億萬民眾團結奮進的磅礴偉力。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二十屆三中全會又一次敲響了改革的催征鼓點,在新一輪的改革浪潮中,我們唯有牢牢抓穩“人民至上”的船舵,中國式現代化“巍巍巨輪”才能逐浪揚帆,行穩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