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此次大會將進一步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議題。回望過去11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歷程,中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和精神成果,這些成果共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那么,是什么力量驅使著中國這艘改革的巨輪在波濤中勇往直前、勢不可擋呢? 究其根本,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關鍵在于一個字——“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所強調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可以說,堅定的實干精神是解鎖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成就的“成功密碼”。 改革者要敢于直面棘手問題,以破浪之勢創(chuàng)造民生福祉。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導向。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復雜和棘手,逃避問題從來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改革者必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樹立問題導向,緊抓事物發(fā)展的主要矛盾,通過深入思考、仔細研究和科學對策,逐一破解那些以往難以解決的難題。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改革者要對錯綜復雜的矛盾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做好謀劃和預案,做好長期攻堅克難的心理準備;要具備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定信念,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要善于走群眾路線,借用群眾的力量推進改革;要堅持以造福人民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樣必將贏得群眾的廣泛支持和擁護,凝聚起強大的民心民力。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會遇到更多難啃的“硬骨頭”和艱險的“深水灘”,這些難題可能會暫時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但只要我們勇于擔當、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繼續(xù)前進。改革者始終堅守為民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發(fā)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通過一系列有力有效的舉措,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真正落地見效、發(fā)揮作用。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了關鍵階段,改革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愈進愈難、愈進愈險的改革形勢,我們不進則退、非進不可。因此,更需要人人爭當改革的實干家,錨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不動搖,堅定信心、砥礪奮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我們堅信,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攀上更高的山峰、書寫更美的篇章。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