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興,向海圖強。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當今時代,海洋經濟正成為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點,而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踏浪前行,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大力實施海洋強國戰略,船舶行業正也迎著這股“東風”,蓬勃發展、闊步前行。 船舶是國之重器,無論是從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亦或是如今“愛達·魔都號”成為“中國制造”的驕傲,我國船舶行業由百業待興到“脫胎換骨”。當前,我國船舶行業在全球范圍內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市場份額,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船舶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3.8%、69.6%和56.7%,彰顯了中國船舶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在高度化的競爭和前所未有的機遇面前展現出了“大國風采”。 盡管在部分領域取得飛躍性的突破,但我國船舶行業在技術創新能力、競爭力、融資環境以及人才結構等方面面臨著很多挑戰。例如,在關鍵零部件和高端材料研發上依賴進口、船舶行業固有的投資大且周期長的特點。惟其艱難,方顯勇毅。要加大研發投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形成“產學研”深度合作,通過集合各方的優勢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提升船舶設計與建造的自主化國有化水平,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為改善船舶行業的融資環境,需要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為船舶企業提供靈活、長期、低成本、安全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緊跟綠色低碳發展大勢,堅持走“脫碳”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推動綠色發展,構建循環經濟也是不可忽視的方向,要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繼續深化綠色造船技術的應用,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推動船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贏。 我國船舶行業正處于挑戰與機遇并存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們相信通過精準施策、強化內功、勇于探索、不懈創新,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穩步深入與高效推進,“中國巨輪”將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以卓越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和先進的技術,引領行業發展潮流,為全球海洋事業的繁榮與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