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7月1日發出通知,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科學評估場館承載量,創新舉措,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觀眾參觀博物館便利化水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各地各級文物主管部門要不斷把中國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在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譜寫事業新篇章。 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優勢,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五千年歲月依然傲然挺立,之所以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光彩耀眼,關鍵就在于無論哪個朝代,總有無數心懷天下的有識之士在危難時刻堅貞不屈、挺身而出。屈原高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文人墨客流傳至今的文學名作中,蘊含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新時代,只有緊扣“愛國”這一主線,用文化的力量提振忠于國家、忠于黨的精神氣,堅定地朝著黨旗所指的方向前進,才能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 要善于融通國外有益的文化資源,吸收借鑒先進成果。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生機。各地博物館運用新技術呈現展品,智能眼鏡的應用讓靜態展品“動起來”,同時開展互動活動,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吸引觀眾,使歷史場景得以重現,拉近文物與公眾的距離,極大地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們要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使之與當代文化相融相通,尤須把國外技術、理念的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融會貫通,從而不斷開辟中國化的新境界。 要讀懂滿足人民信任背后的擔當底色,恪守利民恒心。人民心聲是群眾真實需求的反映。從《尚書》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明夷待訪錄》中的“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越是深入學習中華文化,就越能感受到古代先賢們至真至純的民本觀念。辦好人民滿意的文博事業,就是要掌握人民的真實需求。隨著素質教育新生態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知識不僅僅來自書本,更來自于實踐和體驗,而調查研究正是文博工作者問需于民的重要途徑。因此,文物系統工作者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擔當,以思想作風的轉變促進工作方式的轉變,善于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學生所盼、家長所難、學校所愿,寫好為民辦實事的需求清單,從而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文博事業書寫“全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