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互聯網助力數字消費發展藍皮書》顯示,當前,我國超9億人的網絡購物用戶中,購買國貨“潮品”、綠色商品等的用戶規模分別達5.3億人、2.3億人。這些數據向我們展現了近幾年來國人對待國貨態度的轉變,文化自信在經濟領域的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以“文化內涵”孕育民族自信。國貨,一個看似遙遠的詞語,自改革開放以來,無數“洋貨”進入國內,人們開始追求“高大上”,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產品大多來自“洋牌”,國貨似乎淹沒于無聲。但最近幾年,無論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中國式浪漫”,還是年初“C位出道”的“新年戰袍”馬面裙,在自媒體傳播和國產品牌創新的雙重努力下,國貨成為了年輕人的新“潮品”,涌現出一系列的“國貨之光”,產品遍布鞋服、美妝、文創、電子產品等大眾消費領域。中華傳統文化的加入,讓國貨成為了“潮流”的“承載體”,國貨重展時代之光,國人重拾民族自信。 以“國潮之風”點燃經濟火苗。國貨“潮品”,在文化軟實力的承托下,展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漢服拍照成為主流、景點雪糕成為打卡產品、博物館成為必游之地、文創產品五花八門……國貨不斷迸發新的活力,變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力量。2023年雙十一期間,在一家電商平臺上,243個國貨品牌成交額破億,這不僅得益于“文化+”的創新表達,也傳達出國貨在新機遇下的高質量發展,注重質量提升,服務周到,以更高的標準、更好的水平制造“潮流”商品,讓國貨“網紅”實現“長紅”讓市場繁榮不止。 以“中國品牌”展現時代風采。以前,年輕人喜歡的潮牌大多來自歐美,從運動品牌到輕奢商品,“花錢買時髦”不為怪,看似洋氣,實則虛浮。如今,隨著國貨“潮品”在國內的興起,國貨國貨“潮品”“出國”成為新的發展動向。在中國貿促會的帶領下,許多中國企業抓住時機,以規范的標準重塑產品形象,特別是在研發創新、國際認證、知識產品保護、市場認可、企業信用等方面積極向國際靠攏,不斷提高產品的綜合評價和國際認可度,提升品牌影響力,將越來越多的國貨帶到國際市場,產品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成為了外貿市場新的“藍海”,國貨“潮品”玩轉全球,文化自信走向世界。 國潮澎湃,文脈綿延。我們要不斷了解歷史,挖掘文化符號,將中華傳統文化和產品創新結合起來,將文化產品和經濟消費結合起來,不斷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國貨“潮品”,解鎖時代“密碼”,讓文化“潮品”成為變身為“經濟潮品”,讓越來越多的國貨走進國人,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現來自東方大國的風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