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屆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舉辦。本次論壇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也是推動構建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生態、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的重要舉措。 我們要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不斷挖掘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活力、激發創新動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教育先行,編織科技創新搖籃。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都需要人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強調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單獨成章進行布局,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良好的教育是才能讓人才脫穎而出,而高質量人才的涌現才是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因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必須繼續深化教育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才脫穎而出;加大教育投入、基礎研究投入,為人才提供科技創新物質基礎;加強公共服務資源統籌,提高高質量人才福利待遇,讓人才無后顧之憂。 交流互鑒,迸發科技創新活力。沉痛的歷史告訴我們,閉關鎖國、閉門造車的代價是慘痛的。科技發展有短板不能自欺欺人,要向“外”看,以平等、尊重為原則進行相互交流合作。一方面,從宏觀視角上,交流合作有助于營造良好學術交流氛圍,對于全人類科學進步有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從微觀視角上,交流的各方都能從他國研究方向、研究經驗中得到啟發,在獨立發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科學工作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區,大大減少科技創新研發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更能加深研究深度。通過交流互鑒,國內外科學工作者都能滿載而歸,但在支持百家爭鳴的學術交流的同時更要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科學不端行為“零容忍”,加強學術環境的保護與整治。 牢記初心,不負科技創新使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科技等領域處處受到他國掣肘。面對國外給予的豐厚的條件,老一輩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情懷,不顧他國的威逼利誘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國,憑借高深的學術造詣、廣闊的眼界建設當時貧窮、落后的中國,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大力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僅僅數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如今的強盛的中國,如今安全的生活環境,如今人民的安居樂業都是革命先輩們、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們滿懷愛國主義精神,拼命奮斗得來的!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應當以他們為榜樣,熱愛這片土地,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奮斗目標去學習、去深耕科技發展。唯有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進道路相結合才能綻放自己的光芒,國家會記住每一個為之奮斗的“戰士”,人民更是予以欽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