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大運河是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的總稱,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杰作”,她聯通南北,貫穿古今,延續華夏文脈。江蘇考古在大運河相關文化遺產點開展了大量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從珍貴文物到遺址遺跡,每一項發現都見證著華夏文明的歷史輝煌。 水運興則貿易興。唐宋時期南北各大瓷器和絲綢、茶葉等珍貴商品通過運河運輸至蘇州的黃泗浦港,而后被運往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太倉的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了以龍泉青瓷為主的遺物150余噸,這些都證實大運河連接了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有力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商貿往來。水運興則城市興。大運河的開鑿,使兩岸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運河城市及沿線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非運河城市。歷史上的揚州、淮安、鎮江、蘇州等都因“運”而興,成為連接南北的商埠重地,帶來經濟繁榮和文化大發展。水運興則文化興。正如余秋雨所寫的新疆喀什一樣,大運河也不僅是商品貿易的集散地,還是精神文化的集散地。例如揚州由于處于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叉處,因地利而繁華,讓文人士大夫們心向往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等詩句正是淮揚一帶文化興盛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時至今日仍未“退役”。江蘇作為國內經濟第二大省,坐擁大運河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資源,更應充分珍惜、保護和利用大運河。要發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聯接點的優勢,讓大運河成為新時代“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促進中西方貿易來往,讓發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國人民;充分挖掘大運河精神文化的富礦,促進文旅產業創新轉型,將大運河打造成對外開放的中國名片,增進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讓大運河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環,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發揮新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