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啟動。互聯網賦能傳統文化傳播的宣傳形式近年來頻頻出圈,引起了廣大網民的點贊。 “互聯網+”激活傳統文化“一池春水”。近年來,國風國潮已經成為了不少文藝作品的“流量密碼”,從短視頻助力“博物館熱”到當下爆火的網絡劇《墨雨云間》里宋代遺風的“珍珠妝”出圈,在“互聯網+”的網絡新思維指引下,傳統文化從“養在閨中”變成人人皆知。如今,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傳播……各式各樣數字賦能的創新舉措讓傳統文化擺脫了地理、物理的局限。文明永續發展需要“學古不泥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用好傳統文化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善于繼承發揚、勇于推陳出新,讓源遠流長的古老文化搖身一變成為驚艷眾人的時代表達。 “互聯網+”推動世界文明“美美與共”。互聯網賦能讓新時代文化成果實現全球傳播。無論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創意,還是外國友人用天津快板宣傳大運河,“中國式浪漫”不僅吸引了國內的年輕觀眾,還頻頻“走出去”,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優秀范本,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新時代的網絡文化不僅講好了中國故事,讓中國之聲在世界響起,更推動著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世界文化的繁榮,延續著中外文明“美美與共”的美好情誼。 “互聯網+”助力文化經濟“深度融合”。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如今,大運河成了沿線城市的“城市名片”,成了“致富河”“幸福河”,春秋文化帶動河南省“華麗轉身”……數字化的新趨勢下,經濟和文化實現了良性互動。通過互聯網賦能傳統文化傳播,變文化優勢、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傳統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利用互聯網賦能,讓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網絡文化相融,以“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與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共生,讓文化與經濟“雙向奔赴”,鑄就新時代的文化強國,譜寫出更加絢麗出彩的中國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