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也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標志性成果。 回顧中國航天史,“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貫穿始終。我們要領悟好航天精神,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澎湃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和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一起,風雨兼程、砥礪向前,在各自的崗位上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努力創造出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在挫折中立志,始終保持堅韌不屈的姿態。1993年,中國銀河號貨輪因GPS被關閉在海上被困33天;1994年,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拒;2011年,沃爾夫條款再次成為蠻不講理的“攔路虎”……漫漫征程上,鮮花少有,荊棘遍地。但中國航天人從未在困難面前低過頭,而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更要“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從“神舟”到“北斗”,從“嫦娥”到“天宮”,從“載人航天”到“月背取壤”,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在“不可能”中創造了無限“可能”,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一步步變為了現實。肩鴻任鉅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不管在什么行業、干什么工作,我們都要警惕在理論與實踐的沖突中“迷航”,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失常”,唯有不失本心、不忘初心,汲取經驗而不依賴經驗,正視挫折而不屈于挫折,始終保持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的姿態,因地制宜、因勢導利地干好本職,才能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航向,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參與者和積極貢獻者。 在創新中求真,始終保持實干篤行的心態。2005年《科學發現報》上刊登了“世界各國摩拳擦掌”一文,描述了各航天大國的“宏偉目標”,直教人看得目眩神迷、暗自咋舌。相形之下,我國發布的“中國探月三步走”計劃顯得樸實無華,毫無“噱頭”可言。然后19年過去,唯有我們一步步地按照既定目標在踏踏實實搞科研、認認真真做項目,完美實現了自己許下的諾言,其它的“遠大志向”則都成了鏡中花、水中月。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茖W研究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更須求真務實、理性客觀。我們在各自的實際工作中,也要調整好平常心、進取心和敬畏心的辯證關系,做好科學規劃,厘清條理框架,絕不好高騖遠,如此方能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書寫出高質量、高效益的奮進答卷。 在奉獻中傳承,始終保持勇立潮頭的常態。“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新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期許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得到了最佳印證。2003年楊利偉首次飛天之時,飛控中心還都是白發蒼蒼、憂心忡忡的老人,如今放眼望去,全是青絲飛揚、神采奕奕的年輕人。這樣的畫面不知引起了多少國外航天機構的艷羨,也不知點燃了多少莘莘學子奮發報國的決心。數據顯示,“嫦娥團隊”“天問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都在30-40歲之間,他們繼承了老一輩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品質,孜孜不倦地在航天事業中發光發熱。各行各業的廣大青年也應以此為榜樣,牢記囑托、挺膺擔當,讓理想信念在奮斗中升華,讓青春熱血在奉獻中閃光,在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帶頭沖鋒”,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掀起“后浪滾滾”。 愿以寸心寄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讓我們以航天精神為指引,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錦,共赴美好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