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于江蘇揚州啟動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關注打卡,綿延的文化根脈、鮮活的生態綠脈與涌動的經濟命脈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生動實踐在考古文物的展覽、舞臺劇目的上演、文人墨客的詩詞、文化地標的打造中迸發出生機與活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的殷殷囑托,扎實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新時代“運河之歌”必將在全體江蘇兒女的創新創造中愈發激昂嘹亮。 彰顯“人民的運河”目標方向,奏響民生之歌。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大運河戰略定位作出指示時就明確強調了讓大運河造福人民的旨歸,要讓運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揚州大力推動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建設,古運河三灣段的點滴變化、霞光掩映的運河風光、凌波橋上的光彩流動點亮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無錫執握生態之筆觸繪出水墨長廊、羲之廣場、北塘大街、“三水匯”科技生態公園等一幅幅運河新景,將“堅持生態優先,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與理念貫穿在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中國近八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大運河流域,親民性和生活性是大運河最鮮明也是最獨特的文化本色,唯有將造福人民作為運河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宜居宜業、物阜民豐”的民生之歌、造福人民的江蘇答卷方能在全體人民群眾的踐行中譜寫成篇。 堅持“保護與傳承”實踐要求,奏響文化之歌。“大運河遺產史”的十年,濃縮的是2500多年的滄桑巨變,但這條河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歷經千年歲月卻愈發璀璨奪目、文韻悠長。常州積極打造以運河文化為源流、以江南文化為底蘊、以中吳文化為內核的運河文化公園的文化版圖,將“運河之眼,一望千年”融入城市文化空間布局中;無錫不斷加快鴻山、闔閭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無錫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將城市發展的文明密碼寓于“千里運河獨一環”的畫卷。大運河既是具有千年歷史的活態遺產,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質載體,全面推動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深入闡釋大運河當代文化價值,進而展示中華文明、展現文化自信應當成為江蘇各地的發展共識,描繪文化強國的江蘇長卷必將在江蘇兒女的實干中緩緩鋪展。 肩負“融合與創新”時代使命,奏響經濟之歌。人文經濟學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國正在積極踐行的發展新范式,對于煥發大運河時代新風貌具有重要意義。做好因河而興文章,壯大人文經濟“動脈”,讓人文與經濟共性,加速形成產業合力,開拓更廣發展空間是江蘇沿河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無錫縱深推進“文化+”“文旅+”模式,加快文化產業創新轉型;常州構建“中吳風雅頌”城市IP的輸出矩陣,以“中吳”文化意象引領城市經濟發展和品牌建設;揚州運河大劇院綜合體項目順利推進,優質品牌企業成功入駐,以夜經濟、夜文化為主題的商業圈綜合體火爆出圈。運河文化資源與優勢正在各地文旅融合的探索創新中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千年運河正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持續奔涌,“流”向經緯中國、運通華夏的復興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