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近日,“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啟動,這既是對大運河保護成果的崇高禮贊,又充分展現了運河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運河古韻傳新事,創意綿綿話舊章。揚州大運河不僅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更承載著璀璨的文化遺產和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它是華夏文明繁榮發展的生動見證,宛如一卷鐫刻在揚州土地上的壯麗史詩,訴說著千年的輝煌與傳承。此次活動別出心裁,以揚州彈詞為主線,巧妙串聯起“通江達海”的宏偉、“工開萬物”的繁榮、“水潤華章”的雅致與“護我安瀾”的堅守。活動通過情景交融的敘述方式,結合引人入勝的音畫視頻與多樣化的文藝展現,生動描繪了揚州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與繁榮發展的經濟脈絡。線上線下相結合,大屏小屏同頻共振,這場新時代的“運河盛宴”在網絡世界中激起了長久的回響,讓人們更加深刻地領略到揚州運河的獨特魅力與無限活力。 傳承非遺文化韻,鑄就民族精魄魂。揚州的非遺技藝,如揚州剪紙、揚劇等,都是運河文化的生動體現,它們承載著揚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這些非遺技藝,我們不僅能夠讓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得以延續,更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揚州大運河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這種以非遺為媒的傳承方式,將為揚州大運河的文化保護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黨員干部應肩負起引領和示范的責任,主動投身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事業中。要深入鉆研非遺項目的精湛技藝及其蘊藏的文化深意,并利用展覽、表演等多種途徑,廣泛展示運河非遺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價值。此外,還應大力推動非遺傳承人的創新嘗試,助力非遺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生。 煥新業態增活氣,注入新力展生機。因河而生,依河而盛。歷經千年,大運河不僅滋養了兩岸的城市與人民,更成為了一條繁榮之河、歡樂之河。時至今日,大運河仍舊是沿岸居民情感的寄托,是生活的載體,是文化的象征,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如今,通過引入現代商業理念,結合傳統文化特色,大運河沿線正在發展一系列創新型業態,如文創產品、特色餐飲、休閑旅游等,讓運河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這些變化正是業態煥新的生動體現,這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消費選擇和文化體驗,也進一步激發了運河的活力與魅力。揚州大運河,它不僅流經我們的時代,更將穿越未來,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的業態模式,逐步被打造成“人民的運河”,成為人民共享的文化瑰寶和休閑勝地。 大運河的文化,于歷史長河中閃耀,于現代發展中綻放。我們必須深刻領悟大運河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積極承擔起傳承與弘揚運河文化的重任,以強烈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擔當,努力推動運河文化的創新發展,為實現文化繁榮、民族復興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