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的力量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重要引擎。如今,中國的科技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深耕人才“沃土”,釋放科技創新活力。近年來,中國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嫦娥、九章、鯤龍、北斗、天問、華龍……一個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代表了中國靠自主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得益于對人才的重視,始終堅持人才優先的原則。要繼續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夯實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以“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生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著眼關鍵領域,勇闖“卡脖子”難關。加快關鍵核心領域技術突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創新驅動科技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關鍵途徑,也是滿足人民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產業創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新發展階段,要以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重點錨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術、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領域,不斷推動核心技術突破,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讓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民生科技取得顯著成效。 強化合作引領,形成創新合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匯集多方力量。《淮南子》道:“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集中各方力量技術攻關,賦能科技創新,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產學研用結合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通過加強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同時,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當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或地區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并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通過國際合作,可以共享全球智慧,解決共同的技術難題,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所在,要充分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更大擔當,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