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寧夏考察,這次調研頗具深意: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接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感慨:“五十六個民族,無論是這個民族還是那個民族,我們都是同一個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家庭。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好。團結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歷史過程的產物,也是新時期的繼承與展望,更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助力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支撐。 回望來路,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文明的文脈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容,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從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時期,中華民族面臨無數風險與挑戰,從經濟一體、政治一體、文化一體不斷發展至今,一直遵循以和為貴,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多民族共同體。伴隨中華民族的成長與壯大,中華文明以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共通共生的民族品性,在開放民族對話中實現交流互鑒,在追求多元融合中達成求同存異,這種“和合思想”,更是讓多元民族、多樣文化、多彩文明以最為和諧的方式統一融合在一起。 立足當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現代中華文明的文化使命。文明是文化的歷史沉淀,文化是文明的精神支撐。內蒙“北疆文化”品牌,彰顯“五族共和”文化色彩,貴州“村BA”用民族節慶活動、苗族飛歌、反排木鼓舞帶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盛宴。現階段,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進建設,就要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以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為核心、以民族團結為紐帶、以文化認同為根脈,倡導更具內聚力的民族關系,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具向心力、凝聚力,使各民族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走向未來,中國民族共同體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圖景。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56個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才能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曾經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但涼山州各族群眾合力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見證了新時代“彝海結盟”傳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起點上,我們要用強大的中國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起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同呼吸、共命運,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