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等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全國旅游發(fā)展大會精神,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3周年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啟動“致敬新時代”紅色故事宣講活動。首場宣講于6月17日在部機關舉辦。 深耕紅色資源“富礦”,講好紅色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立處新時代背景之下,面對資源“富礦”,我們當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的執(zhí)著韌性去探尋、挖掘每一寸紅色資源,不讓“明珠蒙塵”;以“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思維方式去改造、利用好紅色資源,積極創(chuàng)新其載體形式,不斷強化教育功能;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仰堅持傳承、賡續(xù)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向世界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行穩(wěn)致遠走好“挖掘、利用、賡續(xù)”三步曲,將紅色資源切實轉(zhuǎn)化為“精神財富”。 下足“春風化雨”之功,讓紅色故事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從見證長征艱辛路的“半截皮帶”,到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志愿軍戰(zhàn)士的“一封家書”,再到劉少奇同志紀念館中“一輛破損嚴重的吉普車”,具體而又真實可感的紅色物件、生動而又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總是能牽索我們的思緒、喚醒情感的共鳴。這也無不說明,要想講活“紅色往事”,華麗的辭藻、贅余的修辭并非首選,反而平實樸素的筆觸、親和接地氣的語言才能打動最基層、最廣泛的人群。我們當善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講述方式,將紅色故事蘊含的精神力量內(nèi)化為受眾的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習慣。 循跡“思想內(nèi)涵”之源,讓紅色故事煥發(fā)時代光彩。紅色故事是跨越時空的對話,也是精神文化的延續(xù)。要想講好紅色故事,必須注重故事的真實性、準確性、科學性。從學校教材到大眾讀本,我們在擴大紅色故事宣講面的同時要學會追根溯源,把穩(wěn)理清紅色故事內(nèi)部框架、敘事邏輯。諸如從離我們最近的抗美援朝、雨花臺風景區(qū)、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等紅色舊址開始,深入挖掘這些紅色故事背后的思想內(nèi)核,將紅色故事宣講從一般性知識傳授演化為真理性內(nèi)涵思考。向大眾講清“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的深刻道理,做到讓大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讓紅色故事于大眾心中不只是用文字書寫的空中樓閣,而是口口相傳、家喻戶曉的奮斗往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