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17歲中專在讀學生闖入阿里全球數學競賽12強引發網友關注。主人公姜萍是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的一名學生,她花兩年自學高等數學,最終以93分的高分,名列阿里全球數學競賽第12名。 17歲、中專在讀、服裝設計專業.....這些關鍵詞與她獲得的成績形成了巨大反差,她在比賽中與來自北大、清華、麻省理工、劍橋等名校的選手角逐,并駕齊驅甚至遙遙領先,讓人不禁為之自豪。姜萍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出身好、天賦高,我們更不能輕信個別不良媒體,他們添油加醋“放毒”,把失敗的“鍋”甩給原生家庭、給資本家、給社會風氣,藉此收獲流量收益。須知成功需要天賦,但不能只依靠天賦,成才的土壤需要自己開墾。其實,對姜萍而言,她不屬于天才型學生,而是勤奮型選手,姜萍幾乎所有課余和晚自習時間都沉浸在數學的世界里,有時做題做到夜里一兩點鐘。她在數學領域的成績來自于焚膏繼晷的深耕和手足胼胝的艱苦奮斗。 所謂成才,不一定是特指學術人才,只有貼合本心、專屬于自己領域的成功才是最好的。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辛勤勞作的農民,埋頭苦干的工人,敢闖敢拼的創業者,保家衛國的子弟兵,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揮灑汗水,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干事創業,沒有人是不希冀成功的。立身百行,學習為基,“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任何一項成績,都需要大量的知識去支撐。成功成才從不獨屬于某些特定的群體,更多的是像姜萍這樣,“無名之人”中的奮斗者,而那些無名的人,可以是“趕路的人”“養家的人”,也可以是你我,是平凡普通卻頂天立地的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的穩,才能在人生的航道上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對于姜萍的成功,沒必要過分抬高,甚至“造神”,現今,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生活節奏的加快,日漸發達的網絡媒體能將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習慣了短視頻等碎片化信息的轟炸,那么耐心容易缺失,因此千萬要嚴防不勞而獲、一夜成名的想法,更多的是要看到像姜萍一樣,孜孜不倦的奮斗身影,因為,世上少有一蹴而就的勝利,反復淬火才能百煉成鋼,經歷磨煉才能收獲良機。最好的回報和付出的努力是匹配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輕輕松松地成才成功,勝利不會憑空出現,要想干出一番事業,增強自身能力是關鍵,必須積極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必須經歷艱苦漫長的成長,比起“向上”去觸碰成功,“向下”扎根的努力更加重要。 |
